前几天鹿sama突然问我:“最近不是有内个世界杯了嘛?怎么没见你去看呢?”
我愣了三秒钟,告诉她:“你想说的应该是欧洲杯吧?”
鹿sama道:“对对对,就是那个,哎呀领会精神就行,不要在意那些细节。所以你到底为啥不看了?”
听着鹿sama的问题,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曾几何时,我们的对话是那样的——鹿抱怨:“你怎么每周都要看球赛啊?世界杯没完了吗?”
就如同鲁迅先生家所有的保姆都统称长妈妈一样,在鹿sama的语言体系中,所有的官方足球联赛杯赛都统称世界杯。
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对啊!为啥我突然不看球了呢?曾经我顶着老婆的怨言也要雷打不动熬夜收看的球赛,现在就在眼前,我却没有欲望去打开它了。
而且我开始以为只有我不看,结果发现我周围的80后老帮菜们都不看了。然后我又以为只是我们需要996的油腻中年人没闲情看球了而已,结果发现90后,00后的年轻人似乎也不怎么看。
欧洲杯的收视率是实实在在地降低了,有些时段甚至被女排压过了。
那么这个现象怎么理解呢?
首先,我想是客观原因,时间确实不太好,9点那场还好说,0点甚至凌晨3点的比赛,除非是死忠粉,大家可能还是愿意睡觉吧,毕竟第二天还得起来996呢!当年我愿意熬夜起来看球,那是因为我还没有生活的压力啊,第二天可以逃课睡到自然醒!但现在不行了,看球赛哪有第二天的组会重要呢。
其次,我想这里涉及到一个球迷和球星的impersonal(非私人化)的人际联系。
什么意思呢?
私人化(personal)的人际关系是指,你们之间存在着真人的现实的交互,比如朋友、同事;非私人化的人际关系是指,你们之间也存在着某种社会性的交互,但你们之间并没有真人交互。虽然他不认识我,我也没见过他,我们没有现实世界中的人际接触,但是我和他之间却有一种不是友情、胜似友情的人际关系——比如现在看这篇文章的你和我。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那么喜欢关注明星的八卦?仔细想想,如果是不相干的张三的八卦,你可能兴趣并不大,但是这个八卦是你公司隔壁组的天天打照面的Amanda和Vincent的八卦,你就会很感兴趣了。同理,一个你耳熟能详的明星,就仿佛是在你生活中有参与度的一个熟人一样,所以他的八卦你自然关心。又同理,为什么电影电视都愿意找流量来拍?这是因为他们的观众熟悉度和认可度高,说明与他们建立起了impersonal人际关系的人数比没有人气的演员更加庞大,就有越多的人愿意为了见到他们而买单,就跟花钱请朋友吃饭差不多嘛。
这种impersonal的关系,就像是某种亲密关系的投射——把偶像真的当作自己的男友/闺蜜/哥们儿一般看待,发自内心地为他们的成功而欣喜,为他们的失败而着急,关心他们的表现,期待他们的发挥。
所以,看看当年的绿茵场,小罗,牛尾巴过人,罗纳尔多,钟摆式过人,坦克维埃里,大帝亨利……我如数家珍;再看现在的球场上,都是我不认识的、陌生的、模糊的面孔,自然兴趣不大了。
让我再次陷入深思的,还有鹿sama的灵魂一击:“不是都说女生看球只是为了看帅哥,你们男生看球都是为了看对抗、看球技吗?那照你这么说,你也还是冲着看人去的呀!”
她说得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只好嘴硬地说:“我从来没有说过‘女生看帅哥,男生看球技’这样的话!我也是去看帅哥的!”
但鹿sama并没有就此放过我,她此时提出了另一个质疑:“你第二天要开组会,可是00后的小青年们第二天就不能逃课了吗?你和新一代的球星不熟,00后的小青年和新一代的球星也不熟吗?”
Hmmm……
这个问题我其实也发现了,足球不火了,不仅踢球的球星有断代,球迷也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学校里几个爱踢球的老师有时凑在一起,发现即便是大学校园里,足球的氛围似乎也比我们上学那会儿差了很多。感觉对于如今的20多岁的年轻人来说,电子竞技(LOL或是Dota)粉不少,但喜欢足球的人从数据上和80、70后相比,其实真的少了不少。
当然,90后和00后的人口减少了,不如70后、80后的人口基数大,可能是一个原因。(话题突然变得忧国忧民了起来是怎么回事)
但是,足球不火了,同样以年轻人为受众的电子竞技却火得不得了,这又是为什么?所以这里同时也涉及到另一个问题——“积极体验的及时反馈”。相比于足球看90分钟都未必能进一个球的结果,电子竞技的优势在于“持续高强度的奖励机制”。因为有人为设置的原因,电子竞技往往能适时地给予参与者以恰到好处的难度和积极的反馈刺激。
在我的十几岁的记忆里,暑假里即使是正午顶着最毒的太阳,也要在绿茵场上挥汗如雨,因为那是我的童年和青春里为数不多的娱乐方式之一。但是现在看看我的儿子呢,他宁愿呆在开着空调的房间里看他的iPad,也不愿意去进行那种又累又热又得不到即时反馈的体育活动了。
也许,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它的受众所处的人生阶段的不同,任何娱乐或者竞技总会有它成长的土壤,也都可能会有式微的一天吧。比如现在的我,与其看球,还不如陪老婆喝一杯。
留言0